近年来,家居行业刮起了一阵“跨界风”,顾家家居进军家电,尚品宅配、志邦家居拓展定制木门,美的集团反攻家居领域。表面上看,这些动作似乎预示着行业融合的新趋势,但深入分析,却能发现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
顾家家居与美的集团的“联姻”无疑是近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盈峰睿和入主顾家,美的系高管空降,随后顾家家居设立家电子公司。这看似水到渠成,但其中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
首先,顾家家居在家电领域的经验几乎为零。家电行业的技术壁垒、渠道运营、售后服务与家居行业有着显著差异。仅仅依靠美的集团的资源支持,就能保证顾家在家电市场站稳脚跟吗?
更重要的是,这种跨界是否会分散顾家家居的核心竞争力?顾家赖以成名的软体家具业务,是否会因为资源倾斜而受到影响?要知道,多元化扩张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当年如日中天的TCL,就因为过度扩张而遭遇困境。(参见《TCL的多元化之路:成败得失》,载于《中国企业家》2004年第1期)
其次,美的集团在家居领域的尝试,真的能带来协同效应吗?美的在智能家居领域深耕多年,但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接受度仍然有限。与其说是“双向奔赴”,不如说是双方都想借助对方的力量,寻找新的增长点。然而,这种“各取所需”的合作模式,往往难以真正产生协同效应。
除了顾家家居,尚品宅配、志邦家居等定制家居企业也纷纷“扩容”,进军木门、门窗等领域。这看似是完善全屋定制矩阵,实则可能加剧同质化竞争。
定制家居行业一直存在设计雷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如今,大家一窝蜂地涌入新的细分市场,很可能导致产品同质化更加严重。缺乏创新、缺乏差异化的产品,最终只能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此外,定制家居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生产工艺等方面也面临新的挑战。木门、门窗的生产与橱柜、衣柜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如果企业不能有效整合供应链、提升生产效率,很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交货周期延长,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
面对存量房改造的市场机遇,家居企业纷纷表示要“及时调整战略和业务范围”。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存量房改造市场存在诸多痛点。
首先,存量房改造的需求非常个性化,需要企业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服务。这对于标准化生产的家居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存量房改造涉及拆旧、设计、施工、安装等多个环节,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整合能力。如果企业缺乏经验,很可能导致施工延误、质量问题、售后纠纷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存量房改造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除了传统的家居企业,还有大量的装修公司、设计师、甚至是游击队。家居企业要想在其中脱颖而出,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总之,家居企业跨界融合、拓展新业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企业不能理性分析市场、认清自身优势,盲目扩张,很可能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