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发布的《2024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我们呈现了游戏行业未成年人保护的最新现状,以及游戏厂商为此付出的努力。
游戏厂商的积极作为:防沉迷措施显著成效
报告数据显示,游戏已不再是未成年人主要的线上休闲娱乐方式,占比下降至13.47%,低于“看视频”和“听音乐”。超过七成的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控制在3小时以内,符合防沉迷标准,较2021年,每周游戏时长超过3小时的未成年人占比下降了37.2%。未成年人游戏消费也维持在低水平,超过八成的未成年人玩家不充值或月充值金额低于30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游戏厂商在防沉迷方面的持续投入和技术创新。国产游戏厂商的防沉迷措施已从单纯的硬性限制时长,发展到“疏堵结合”的模式。
“堵”:技术升级,强化监管
在“堵”方面,腾讯率先应用并迭代“人脸识别”技术,推出“人脸巡查”和“炸弹锁”等新技术,有效防止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系统。网易、盛趣游戏等厂商也积极运用AI技术和机器学习,提升监管效率。这些技术手段覆盖游戏游玩全过程,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和过度消费。
“疏”:多元化发展,培养兴趣
在“疏”的方面,腾讯的“智体双百”计划是一个典型案例。该计划通过建设“未来教室”和“未来运动场”,为偏远地区儿童提供先进的教育和体育资源,培养多元兴趣,避免对游戏的过度依赖。
家长责任:防沉迷的关键环节
报告也指出,家长监管不严是目前未成年人保护的痛点。许多未成年人通过使用家长账号或利用家长信息绕过防沉迷限制,这凸显了家长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主体责任。报告数据显示,利用父母或长辈账号登录游戏和利用其信息解除防沉迷限制的未成年人占比分别高达10.07%和7.17%。在超时游戏未成年人中,这两个比例更高达40.4%和28.8%,合计69.2%。
由于防沉迷系统的设计和法律规定,家长提供的个人身份信息往往拥有最高的解除权限,这使得家长无意中成为了孩子绕过防沉迷系统的“帮手”。
未来展望:多方联动,构建完善体系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和游戏厂商共同努力。游戏厂商应持续改进防沉迷技术,而家长则需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引导。只有多方联动,才能真正解决防沉迷的漏洞,让未成年人健康快乐地成长。
暮色残阳
回复这篇报告数据翔实,让我对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现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特别是技术手段和家长责任的分析,很有参考价值。
墨影似梦
回复这篇文章数据翔实,解读了游戏厂商在未成年人保护上的努力和不足,也指出了家长监管的重要性。防沉迷措施的改进和家长的责任缺一不可。
ThunderHawk
回复这篇文章数据翔实,特别是关于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和消费的统计数据,让我对游戏防沉迷措施的成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不过,文中也指出了家长监管的缺失是重要问题,这需要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CrystalPhoenix
回复这篇报告数据详实,说明游戏厂商在防沉迷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家长监管依然是关键问题。技术手段可以堵住漏洞,但更重要的还是引导孩子健康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