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币圈惊天内幕:99%的项目都是庞氏骗局?

author 2025-04-01 61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以太坊DeFiWeb3NFT元宇宙

加密货币寒冬:流动性枯竭与注意力陷阱

从数据看真相:流动性已死?

Saurabh Deshpande 的分析简直像一记耳光,狠狠扇醒了那些还在沉迷于“下一个百倍币”迷梦的加密货币赌徒。什么“每个加密货币享有180万美元的稳定币流动性”?那已经是2021年的黄粱美梦了!现在?区区5500美元!这说明什么?说明整个加密货币市场,流动性已经濒临死亡。

更可怕的是,代币的数量还在疯狂增长。想象一下,你要从4000万个代币中脱颖而出,争夺用户和投资者的注意力,这简直就是一场炼狱。别跟我提什么“建立社区,GM问候,空投”,这些都是饮鸩止渴!空投一结束,用户立刻卷铺盖走人,去下一个“金主爸爸”那里薅羊毛。

说白了,代币持有者不是傻子,他们需要留下来的理由。在我看来,这个理由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信仰”,而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是能让项目数据变得好看的硬实力。

代币泛滥:一场零和游戏

传统市场里,监管机构就像一道闸门,用高门槛限制上市公司的数量,确保资金集中在少数优质标的上。全球几亿家公司,只有区区几万家能上市,这比例低得可怜。好处是资金集中,坏处是早期投资机会大大减少。

而加密货币呢?恨不得把所有猫猫狗狗都发个币,然后扔到市场上自由交易。这种看似“公平”的做法,带来的却是流动性的彻底分散,注意力的严重稀释。

我不是说哪种模式更好,只是想说明,这就是你为“人人发币”付出的代价。问题来了,在茫茫币海中,你凭什么脱颖而出?

答案很简单:证明你的项目是有需求的,能让代币持有者参与到项目的增长中来。记住,不是每个项目都要像华尔街那样榨取利润,但每个项目都要有赚钱的能力,至少能覆盖代币通胀,维持自身的运转。不然,你凭什么让投资者相信你能活到明天?

告别“拉斯·汉尼曼综合症”:泡沫破裂后的反思

加密货币的“Tres Comas”幻梦

看过美剧《硅谷》的人,一定对 Russ Hanneman 这个角色印象深刻。他张口闭口就是“把电台搬到互联网上”,梦想着一夜暴富。加密货币圈子里,这种“拉斯·汉尼曼综合症”简直泛滥成灾!人人都想搞个“创新”的概念,然后忽悠一波韭菜,迅速实现财务自由。

但商业的基本面呢?护城河呢?可持续收入呢?这些“无聊”的问题,谁在乎?

Joel 的文章《向停滞说再见》和《让营收再次伟大》简直是当头棒喝,提醒那些沉迷于炒作的加密项目,赶紧醒醒吧!别再做 Russ Hanneman 那样的白日梦了!

Russ 可以靠一句“Tres Comas” (三个逗号,代表十亿美元) 炫富,但加密项目的创始人不行!光靠喊口号是没用的,你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是能让项目持续运转的动力。

价值创造的缺失:空中楼阁的危机

现在的问题是,那些真正能赚钱的加密项目,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你必须承认,很多加密项目,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创造真正的价值,他们只想利用市场的投机情绪,割一波韭菜就跑路。这种项目,就像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潮水一来,立刻灰飞烟灭。

真正的加密项目,应该像传统的企业一样,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用户价值,然后通过合理的商业模式,获取可持续的收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抵御市场的波动。

更重要的是,项目方需要理解如何分配自由现金流(FCF)。是用于再投资,促进增长?还是与代币持有者分享?是通过回购,还是分红?这些决策,将直接决定项目的成败。Russ Hanneman 们永远不会考虑这些问题,但真正的建设者必须认真思考。

加密项目生命周期:一场残酷的进化游戏

加密货币的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生物实验室,各种各样的项目都在这里进行着残酷的进化实验。有的项目昙花一现,迅速消亡;有的项目历经磨难,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探索者阶段:迷茫的试错者

这个阶段的项目,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经验。他们专注于吸引用户,打磨产品,但盈利能力往往很弱。说白了,就是还在找“产品与市场契合点”。

这些项目通常缺乏明确的商业模式,只能依靠代币激励、风险投资或赠款来维持运转。治理结构也比较中心化,由创始团队说了算。生态系统更是脆弱不堪,用户留存率极低。

Synthetix 和 Balancer 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们的收入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说明市场对它们的需求并不稳定,更多的是投机行为。

攀登者阶段:增长的焦虑

度过了早期阶段,但还没站稳脚跟的项目,就进入了“攀登者”阶段。它们能产生一些收入(每年1000万到5000万美元),但仍然处于增长期,需要不断扩张。

这个阶段的项目,开始考虑收益分享机制,但必须在利益分配和持续增长之间找到平衡。如果过早地把利润分给代币持有者,可能会影响项目的长期发展。

Curve、Arbitrum One、OP Mainnet 等项目,都属于这个阶段。它们的收入波动比较大,容易受到市场周期和激励措施的影响。Usual 的收入增长很快,但缺乏历史数据,很难判断这种增长是否可持续。Pendle 和 Layer 3 的活跃度也很高,但能否保持这种势头,还是个未知数。

Optimism、Arbitrum、GMX、Lido、Avalanche、Sui 等项目,都在努力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只有那些能建立起强大的网络效应,提高用户留存率的项目,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否则,就只能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落。

巨头阶段:寡头垄断的风险

Uniswap、Aave、Hyperliquid 等项目,已经进入了“巨头”阶段。它们实现了产品与市场的契合,能产生大量的现金流。这些项目有能力进行结构化的回购或分红,增强代币持有者的信心,确保长期可持续性。

它们的治理结构也比较去中心化,社区可以积极参与升级和决策。强大的网络效应,形成了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但即使是巨头,也并非高枕无忧。以太坊的收入会随着网络活动的变化而波动。Tether 和 Circle 的收入比较稳定,但仍然面临着监管的风险。Solana 和 Ethena 的收入增长很快,但仍然存在回调的可能。Sky 的收入则非常不稳定,说明市场对它的需求并不持久。

巨头们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们能够抵御市场的冲击,长期维持盈利能力。但如果它们变得过于傲慢,忽视了创新和用户需求,也可能被新的竞争者所取代。加密货币的世界,永远不缺乏颠覆者。

季节性项目:昙花一现的泡沫

FriendTech 和 memecoin 等项目,属于“季节性”项目。它们依靠炒作、激励措施或社会趋势,实现了快速但不可持续的增长。

这些项目可能在短时间内赚到很多钱,但很难留住用户。过早地进行收益分享,反而会加剧波动,因为一旦激励措施结束,投机资本就会迅速撤离。它们的治理结构通常很弱,生态系统也很单薄。

虽然这些项目可能暂时获得很高的估值,但一旦市场情绪转变,就容易崩盘,让投资者血本无归。很多投机平台,依靠不可持续的代币发行、虚假交易或虚高收益率来制造人为需求。

虽然有些项目能够摆脱这个阶段,但大多数都无法建立持久的商业模式,本质上属于高风险投资。这种项目,玩玩可以,但千万别当真。

上市公司的启示:利润分配的艺术

加密项目与其在黑暗中摸索,不如从传统金融的经验中学习。看看上市公司是如何处理盈余利润的,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传统金融的智慧:股息与回购

一般来说,年轻的公司更倾向于将利润用于再投资,而不是分配股息或进行股票回购。因为它们需要资金来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而成熟的公司,则更倾向于将利润分配给股东,以回报他们的支持。

这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年轻时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年老时则可以享受生活,将积累的财富用于消费和娱乐。

当然,不同行业的公司,在利润分配方面也会有所不同。现金流稳定的行业,比如公用事业和必需消费品,更倾向于支付股息;而以创新和波动为特征的行业,比如信息技术,则更倾向于进行股票回购。

这是因为,股息是一种承诺,一旦开始支付,就很难停止。而股票回购则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加密货币的独特路径:创新与监管的平衡

加密项目可以借鉴上市公司的经验,但不能照搬照抄。因为加密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走一条独特的道路。

一方面,加密项目需要考虑监管的风险。如果将代币直接与利润挂钩,可能会被认定为证券,从而受到监管的限制。另一方面,加密项目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代币与产品生态系统结合起来,激励用户参与。

例如,Aave 奖励为协议提供流动性的代币质押者,Hyperliquid 将一部分收入与流动性提供者分享。这些做法,类似于传统企业的消费者忠诚度计划,但更加灵活和创新。

Jupiter 则更进一步,它通过第三方实体 Litterbox Trust,将协议收入的一半用于回购 JUP 代币。这种做法,既能激励代币持有者,又能规避监管的风险。

警惕回购陷阱:别让“价值转移”变成“割韭菜”

回购是一种常见的利润分配方式,但并非总是对投资者有利。如果公司以过高的价格回购股票,实际上是将财富从长期股东转移到那些在高估值时抛售股票的人手中。

这就像一场零和游戏,有人赢,就有人输。而且,公司管理层可能会为了提高每股收益,而滥用回购,从而损害公司的长期发展。

所以,在进行回购时,必须进行谨慎的估值评估,确保回购价格合理。同时,要加强信息披露,让投资者了解回购的进展和影响。

总而言之,利润分配是一门艺术,需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加密项目应该从上市公司的经验中学习,但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代币经济的异化:当代币成为“产品”

如今的加密市场,代币不再仅仅是代表项目所有权的凭证,更像是一种“产品”,被项目方用来吸引用户、募集资金、以及操纵市场情绪。这种异化,导致了种种乱象,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投资者关系(IR)的缺失:信息黑箱的弊端

Kyle 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加密项目需要设立投资者关系(IR)岗位。这简直是当头棒喝!加密货币号称要建立一个透明、开放的世界,但实际上,很多项目的信息披露做得一塌糊涂。

项目方与投资者的沟通,要么是零星的 Discord 公告,要么是语焉不详的 Twitter 帖子。财务数据更是选择性披露,费用支出更是讳莫如深。这种信息黑箱,让投资者对项目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只能盲目跟风,任人宰割。

当币价下跌时,用户很快就会失去兴趣,除非项目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护城河。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价格下跌导致兴趣减退,兴趣减退又进一步压低价格。

所以,项目方必须给代币持有者充分的理由来坚守,给非持有者购入的理由。而清晰、持续的沟通,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透明化是唯一的出路:打破信息茧房

在传统市场,投资者关系部门通过定期发布财报、召开分析师电话会议、以及提供业绩指引,在公司与投资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加密行业应该借鉴这种模式,同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

按季度定期报告收入、运营成本、以及开发里程碑,结合链上对金库资金流动和回购情况的验证,将极大地增强利益相关者的信心。

最大的透明度差距在于支出方面。公开团队薪酬、费用明细、以及赠款分配情况,能够预先解答那些只有在项目崩盘时才会出现的问题:“ICO 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以及“创始人给自己开多少薪水?”

有了清晰的沟通,投资者才能对项目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从而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从赌场到复利机器:加密项目价值重塑之路

强有力的 IR 实践带来的战略优势不仅仅局限于透明度。它们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性来降低波动性,通过让机构资本更容易进入来扩大投资者群体,培养那些充分了解运营情况、能够在市场周期波动中坚守持仓的长期持有者,并建立起能帮助项目度过难关的社区信任。

像 Kaito、Uniswap Labs 和 Sky(前身是 MakerDAO)等具有前瞻性思维的项目,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定期发布透明报告。正如 Joel 在他的文章中所指出的,加密行业必须摆脱投机周期。

通过采用专业的 IR 实践,项目能够甩掉“赌场”的恶名,成为 Kyle 所设想的“复利创造者”,即能够长期持续创造价值的资产。

在一个资本眼光愈发敏锐的市场中,透明的沟通将成为生存的必备条件。那些继续玩弄信息黑箱的项目,终将被市场抛弃。

加密货币的未来,不在于短期的炒作,而在于长期的价值创造。只有那些真正能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并与投资者建立信任的项目,才能最终胜出。

请发表您的评论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fajia18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