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7年那场ICO的狂欢,如今看来,更像是一场集体臆想的盛宴。空气币横行,白皮书满天飞,仿佛只要搭上“区块链”的快车,就能一夜暴富。然而,泡沫终究是泡沫,潮水退去,留下的只剩一地鸡毛。加密货币市场在经历了一轮野蛮生长后,终于迎来了它的“成年礼”,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它的“中年危机”。
与此同时,AI领域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从GPT-3到如今层出不穷的LLM,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仿佛在敲响旧世界的丧钟。AI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而是切切实实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客服到自动驾驶,甚至是艺术创作,AI正在重塑一切。这种反差,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加密货币的融资寒冬与AI的融资盛夏,形成了鲜明而刺眼的对比。
加密货币行业自2020年DeFi短暂的繁荣之后,便陷入了某种程度的停滞。我们看到的是无休止的重复,是“发币-交易所”这一传统路径的不断复制。各种“创新”层出不穷,但本质上都只是换汤不换药,缺乏真正能够颠覆行业格局的突破性技术。而AI则不同,Transformer架构的出现,彻底改变了AI的发展轨迹。AI模型的训练成本不断降低,性能却不断提升,这直接推动了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落地。
资本是逐利的,更是敏锐的。当加密项目还在沉迷于概念炒作,还在试图用新的代币经济模型来吸引眼球时,AI早已开始在医疗、制造、教育等领域开疆拓土,实现商业闭环。说白了,就是AI已经开始“赚钱”了,而加密还在“讲故事”。这种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断裂,导致了资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加密货币的融资规模暴跌,与其说是市场周期性调整,不如说是资本对行业前景投下的不信任票。
当加密社区还在津津乐道于AI Meme,甚至试图复刻AI史上第一个聊天机器人ELIZA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这就像一群人在黑暗中摸索,却以为自己找到了光芒。ELIZA的本质是什么?不过是一个基于简单规则的对话模拟程序,甚至称不上真正的AI。加密社区将其奉为圭臬,并试图将其“去中心化”,这简直是一场闹剧。这种自娱自乐式的创新,除了能博得一些眼球,又能给行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然而,在AI Meme的狂欢背后,机构投资者却表现出了难得的理性。2025年Q1的数据显示,CEX与托管类项目的融资占比大幅萎缩,这并非偶然。DeFi的盛夏已经过去,FTX的垮台更是给中心化交易所敲响了警钟。机构投资者开始意识到,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多么危险。与此同时,AI、DeFi以及基础设施项目却逆势增长,成为了资本的新宠。这种结构性的转变,预示着加密投资逻辑的深刻变革。
尽管AI相关加密项目的融资规模在2024年Q3曾出现短暂的爆发,但随后的断崖式下跌却暴露了“AI+区块链”叙事的内在矛盾。当前大多数项目仅仅停留在概念嫁接的层面,未能真正解决AI模型训练、数据确权等核心痛点。说白了,就是缺乏真正的应用场景,缺乏能够让AI和区块链产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虚火式的繁荣,注定无法持久。
USDC链上流通量突破新高,但加密风险投资却未能从中分得一杯羹。这种流动性堰塞湖现象,揭示出更深层次的矛盾。机构资金更倾向于通过ETF等合规渠道配置BTC现货,而不是支持早期创新项目。这说明什么?说明机构投资者对加密行业的信心不足,更愿意选择稳妥的投资方式,而不是冒险押注未来。这种保守的投资策略,无疑扼杀了加密创新的活力。
加密货币一级市场融资金额从2021年的高峰跌落至2024年,跌幅高达68%,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对2021年那场周期性狂欢的无情嘲讽。当年的高估值项目,如今看来,简直是一场泡沫。那些在牛市中盲目扩张、烧钱圈地的项目,如今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2021年的红利已经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寒冬。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轮次的融资中位数均在平稳上升。这说明什么?说明资金更愿意降低投资频次,加大投资金额,如同大逃杀游戏,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基本面更好、现金流更健康的头部项目上。这既是市场成熟的表现,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流动性匮乏的市场环境下,机构投资者不得不更加谨慎,将宝贵的“子弹”押注在少数几个有希望胜出的“玩家”身上。
B轮项目面临代币解禁带来的巨大流动性压力,二级市场承接能力不足,引发恶性循环。高估值透支了项目的未来增长潜力,而代币解禁则意味着大量的抛压。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注入,每次解禁都会给市场带来百万级别的抛售压力,这对于本就脆弱的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更可怕的是,许多项目未能跟上ZK-Rollup、模块化区块链和AI等新趋势,技术迭代的断层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最终走向衰落。
加密机构募资总额从2022年的峰值暴跌至2024年,跌幅高达91%,远超同期纳斯达克科技股的融资降幅。宏观流动性不足,加密机构IRR下降,导致LP对加密项目的兴趣急剧下降。甚至一些LP开始寻求退出基金,断臂求生。这反映出加密行业本周期的AI创新不足,未能吸引到行业外增量资金的关注,加密机构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募资寒冬。
在加密公共融资市场遇冷的同时,私募轮与OTC交易量却逆势增长。这种“桌下交易”的盛行,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对流动性的极度焦虑。通过定制化的代币解禁条款和回购协议,他们试图尽可能降低市场波动对投资组合的冲击。然而,这种不透明的交易方式,也加剧了市场的扭曲,使得普通投资者更难获得公平的投资机会。
加密社区盛行“代币上线即做空”的口号,这反映了散户投资者对机构项目消极反应和排斥。在“3+1”解禁规则下,机构面临着严苛的退出压力。如果首期解禁无法实现5-10倍的收益,机构就难以覆盖整体成本。然而,自2021年Arbitrum之后,融资轮次靠后的机构在无任何对冲策略下,能够收回成本的项目寥寥无几。这说明什么?说明机构的投资回报正在大幅下滑。
2021年后,下一轮融资天数显著下降,这表明随着市场成熟,优质项目的融资效率提升。然而,这种效率的提升,也可能是一种饮鸩止渴。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项目方不得不加快融资节奏,以维持生存。这可能会导致项目方过度依赖外部资金,而忽视了自身造血能力的重要性。
加密社区普遍将流动性紧缩视为加密融资市场乃至加密价格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这是一种过度简化。2024年或许可以被称为加密行业合规化的元年,是更成熟的机构正规入场的转折点。但加密行业未能抓住AI爆发的机遇,未能提交一份AI和加密技术完美结合的答卷,才是导致本轮AI技术周期中加密货币表现不佳的根本原因。
加密原生投资者渴望看到,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AI,如何解决AI发展中的数据确权、隐私保护、模型安全等难题。他们希望看到的是,AI与加密技术融合后,能够诞生出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应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炒作和meme文化层面。
与其抱怨流动性紧缩,不如反思加密行业自身。我们是否过度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价值?我们是否过度依赖金融创新,而忽视了技术创新?我们是否过度追求“去中心化”,而忽视了效率和用户体验?
只有当我们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摆脱对外部资金的依赖,才能在下一轮技术浪潮中占据有利位置。加密行业的未来,不在于重复过去的辉煌,而在于拥抱新的技术,创造新的价值。而AI,或许就是打开未来的那把钥匙。但前提是,我们要找到正确的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