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保险姗姗来迟的2024年偿付能力报告,如同挤牙膏般挤出了些许“亮点”:保费收入151.45亿元,赔款支出108亿元,净利润区区1.06亿元。乍一看,似乎摆脱了之前的颓势,实现了经营结果的“改善”。但仔细推敲,这1.06亿的净利润,对于一家拥有31家分公司、千余家机构、上万名员工的大型险企来说,简直可以用“惨淡”来形容。这哪里是什么“稳健”,分明是在悬崖边上走钢丝,稍有不慎,便可能再次坠入深渊。
我们必须质疑,这份报告是否粉饰了太平?151.45亿的保费收入,有多少是靠牺牲利润换来的?108亿的赔款支出,风控是否真正到位?区区1.06亿的利润,能否支撑华安保险未来的发展和创新?别忘了,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盈利能力,没有利润,一切都是空谈。所谓的“经营结果改善”,更像是困兽犹斗,是饮鸩止渴式的自救。华安保险,你真的想清楚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了吗?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党建引领”、“党管金融”的口号响彻整个金融界。华安保险也不甘落后,将“党建”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们不禁要问,党建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难道仅仅靠喊口号,就能提升风控能力,就能改善经营业绩,就能让客户满意吗?这种“政治正确”式的转型,更像是一种盲目跟风,是一种为了迎合上级而进行的表面文章。
保险业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专业的管理、精细的运营、以及对风险的深刻理解。将党建凌驾于专业之上,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决策的僵化、效率的低下,甚至滋生腐败。我们需要反思,“党管金融”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是政治干预业务,还是通过加强党的领导,确保金融业健康发展?华安保险,你们真的理解了吗?还是仅仅将其当作了一块遮羞布,用来掩盖自身经营不善的尴尬?
面对经营困境,华安保险选择了“缩表”,即主动缩减业务规模。这在短期内或许能降低风险,改善偿付能力,但长期来看,无疑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缩表意味着放弃市场份额,意味着失去发展机会,意味着竞争力下降。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华安保险,你真的甘心就这样慢性死亡吗?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缩表的积极意义。如果华安保险能够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彻底清理亏损业务,优化业务结构,提升风控能力,那么缩表或许能成为一次涅槃重生的机会。但问题是,华安保险真的有这个决心和能力吗?还是仅仅将其当作一种权宜之计,一种逃避责任的手段?未来的路,仍然充满挑战,华安保险能否真正走出困境,我们拭目以待。
华安保险声称,自主研发了“问津”AI平台,实现了合规助手的落地应用,支持案例分析、法律条文解释、事故判决预测等功能。听起来很美好,但仔细一想,这真的是创新吗?还是仅仅是在开源大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封装和应用?这种程度的“自主研发”,恐怕连小学生都能做到。
我们必须质疑,“问津”AI平台的实际效果如何?是真正提升了理赔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是仅仅停留在PPT演示的阶段?AI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应用,需要大量的真实数据进行训练和优化,需要专业的算法工程师进行维护和升级。华安保险,你们在这方面投入了多少资源?又取得了哪些实际成果?如果仅仅是为了赶时髦,为了迎合“科技赋能”的口号,而搞一些花架子,那还不如把钱省下来,多给员工发点奖金。
华安保险大力推广“人伤管家服务”,为事故伤员提供医疗预付款,安排人伤管家探视住院伤者,减免伤残鉴定,促成赔偿调解。这种服务听起来很贴心,很人性化,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成本。医疗预付款需要占用大量资金,人伤管家需要支付高额工资,减免伤残鉴定意味着减少收入。这些成本最终都要转嫁到保费上,由全体投保人承担。
我们必须思考,这种高成本服务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是否真的能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忠诚度?还是仅仅是一种为了提升品牌形象而进行的营销手段?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最终还是要追求盈利。如果“人伤管家服务”无法带来足够的回报,那么这种服务就不可持续。华安保险,你们真的算过这笔账吗?还是仅仅凭着一腔热情,在烧钱做慈善?
华安保险在2024年的经营变革中,将“调研”与“研修”作为提升能力、统一思想的“双引擎”。公司领导带队深入各地分公司调研,组织多期研修班,累计培训学员近800名。这种做法看似积极,实则充满了形式主义的味道。
所谓的“调研”,真的能够找出优秀做法与实际困难吗?还是仅仅是领导们走马观花,听取一些精心准备的汇报?所谓的“研修”,真的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吗?还是仅仅是领导们照本宣科,灌输一些空洞的理论?这种自上而下的“洗脑”运动,只会让员工感到厌倦和反感,最终沦为一场闹剧。真正有效的调研,应该是深入基层,倾听员工的真实声音,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真正有效的研修,应该是激发员工的独立思考,鼓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华安保险,你们做到了吗?
华安保险推行“一司一策”发展规划,要求31家分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未来3-5年的发展目标。这种做法看似放权,实则暗藏玄机。如果各分公司发展良好,业绩突出,那自然是总公司的功劳。但如果各分公司发展不顺,业绩下滑,那就可以归咎于分公司自身的问题,与总公司无关。
这种“甩锅”式的管理模式,只会让分公司感到寒心和失望。真正有效的“一司一策”,应该是总公司充分了解各分公司的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和政策指导,帮助各分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同时,总公司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各分公司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成果。华安保险,你们真的做好了与分公司共进退的准备吗?还是仅仅想把分公司当作挡箭牌,在关键时刻牺牲分公司的利益,保全自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