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八妇女节前后,关于女性基金经理的文章又开始多了起来。不得不说,这标题起的,总感觉有点怪。难道投资业绩还能分男女不成?的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5日,基金经理中女性占比约27%,管理规模占比更是和男性有差距。但如果就此得出“女性更懂投资”或者“女性投资风格更稳健”的结论,恐怕过于武断了。
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基金业绩好坏,跟性别真没太大关系,最终还是看投资策略、行业判断和风险控制。非要说区别,可能只是某些刻板印象在作祟。比如,很多人觉得女性更谨慎,所以更适合做稳健型投资。但数据真能支持这种说法吗?我看未必。
当然,数据也列举了一些业绩亮眼的女性基金经理,比如中欧基金的葛兰和诺安基金的刘慧影。葛兰的中欧医疗健康A规模确实大,但医疗板块本身波动就大,风险也不小。刘慧影的诺安成长近六个月回报率确实高,但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重仓的科技股。
以诺安成长为例,刘慧影的重仓股包括中芯国际、兆易创新、北方华创等,这些股票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表现确实不错。但问题是,科技股的行情变化快,今天涨得好,明天可能就跌得惨。而且,重仓科技股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策略,一旦判断失误,损失也会很大。所以,我们真能把刘慧影的成功简单归结为“女性的直觉”或者“女性的细腻”吗?恐怕还是应该看到她对行业的深入研究和对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
刘慧影在四季报中提到“耐心资本”,说美国纳斯达克科技股的兴起,正是有一批“耐心长钱”的支持。这话听起来没错,但仔细想想,又有点不对劲。所谓的“耐心资本”,说白了就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但问题是,有多少散户能真正做到长期持有?又有多少人能忍受科技股的大幅波动?
更重要的是,刘慧影还提到“中国科技一定能全面突破美国的封锁”,这话说得有点太乐观了。诚然,中国科技在不断发展,但在很多关键领域,我们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盲目乐观,甚至鼓吹“中国科技将进入长达数十年的高速发展期”,恐怕只会误导投资者。
总而言之,在看待女性基金经理的时候,我们应该抛开性别的偏见,回归到投资的本质。业绩好坏,最终还是看能力。当然,也希望那些动不动就拿“她力量”说事的媒体,能少一些营销,多一些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