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那篇《小小一盒学生奶,会不会成为撬动奶业和消费双升级的“金钥匙”?》的文章,看似在为“学生饮用奶计划”摇旗呐喊,实际上却回避了一些关键问题。学生奶当然重要,但它真的能撬动整个奶业和消费升级吗? 我对此持保留态度。
不可否认,学生奶对青少年成长发育有积极作用。经济日报也提到了“接受饮用奶干预的学生身高平均增长0.08米”,引用了“专业机构跟踪调查”,但具体是哪个机构,用的是什么方法,样本量有多大?这些关键信息都没有披露。这种笼统的说法,让我很难信服。
而且,文章强调学生奶的“营养公平”作用,认为可以让偏远落后地区儿童共享社会发展红利。这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根本没有条件储存和分发学生奶。即便有,奶的质量也难以保证。我曾经在甘肃农村支教过一年,亲眼见过一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给学生提供的奶制品是临期或者劣质的。这哪里是“营养公平”,简直是变相的“营养歧视”。
文章把学生奶与奶业振兴联系起来,认为提高普及率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这种说法过于乐观了。
首先,奶业振兴的关键在于提升奶源质量和生产效率,而不是简单地扩大消费。如果奶源质量上不去,生产成本降不下来,就算学生奶普及率再高,也只是在透支奶业的未来。三聚氰胺事件殷鉴不远,消费者对国产奶的信任危机依然存在。
其次,学生奶计划的推广,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联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计划的实施效果。经济日报也承认,由于“企业让利、学校让费”原则,学生奶的实际成本与销售价格之间存在倒挂,导致一些生产厂家市场动能不足。这意味着,企业在学生奶计划中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利润,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文章最后提到,学生奶计划可以“促进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提升,培育并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奶制品的多元化需求,在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结构的同时,催生新的万亿元级乳品消费市场”。这种说法充满了营销味儿。
消费升级不是靠一个学生奶计划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选择进口奶粉,而不是国产学生奶,就是因为他们对国产奶的质量不放心。与其喊口号,不如踏踏实实地提升奶业质量,重塑消费者信心。
当然,我并不是完全否定学生奶计划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促进奶业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忽视它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奶计划才能真正成为一项“事关未来的长远工程、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