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华出发,一路向东南,当路灯底座上“五金之都”四个字映入眼帘,永康到了。这个被金华“托管”的百强县,就像一个巨大的五金零件加工厂,源源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输送着产品。保温杯、滑板车,甚至一些技术装备,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它们的影子。永康靠着这些,硬生生地从浙江的一个五线小城,挤进了最富裕县级市的行列。
但繁荣的背后,总藏着一些见不得光的秘密。就像硬币的两面,永康的“高效”和“低价”也滋生了可怕的同质化。只要客户拿着样品,永康的老板们就能像复印机一样,快速地复制出来。拆解、复刻、压成本,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标准流程”。在这种“无限趋同”的环境下,价格战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你降一毛,我降两毛,大家都在比谁更能赔本赚吆喝。
当然,总有人不甘心这样下去。一些“不安分”的新生代老板,试图打破这种僵局。他们借助拼多多这类新电商平台的“扶持”,想重新定义永康的产业优势。大致两条路:一是优化供应链,二是回归产品本身。说白了,就是要么把成本压到更低,要么做出别人做不出的东西。
拼多多似乎想在永康掀起一场“产业转型”,但问题是,这种转型真的能解决永康的根本问题吗?还是只是换汤不换药,把价格战从线下搬到了线上?
永康这座小城,遍地都是工厂,满街跑的豪车,无不昭示着老板们的“实力”。但“95后”圣鹿却觉得,这种粗放式的“工厂实力”已经过时了。在她眼里,永康的生产效率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于是,她辞掉了电商运营的工作,成立了“蓝洁仕”品牌,一头扎进了工厂。很快,她的第一款产品——电子秤——就火了。这东西在永康遍地都是,但“蓝洁仕”的电子秤,不仅质量更稳定,价格还更低。
秘诀是什么?是生产流程的重塑。圣鹿把目光瞄准了电子秤上那些繁琐的螺丝钉。她说,一台电子秤要拧十几颗螺丝,太浪费时间了。于是,她对线路板进行整改,把芯片和传感器模块化,让工人可以直接进行整体组装,省去了大量的拧螺丝工序。
“就像马斯克‘一体化压铸’的造车理念,我们的生产效率直接提升了一倍。”圣鹿得意地说。她还把产品放在拼多多上销售,借助拼多多的“精准匹配”,不断地测试市场反应。一旦销量上升,工厂就迅速加产。据说,“蓝洁仕”在拼多多上线的产品,90%以上都能成为爆款。
拼多多还给了“蓝洁仕”一个“黑标”加成,销量更是翻了几番。这“黑标”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平台的一种推荐机制,给一些商家更多的曝光机会。但这真的公平吗?这种流量倾斜,会不会让其他小商家更难生存?
圣鹿还说,她的库存周转周期只有3天到一周。这意味着,她的仓库可以比别人小很多,节省大量的仓储成本。短短一年时间,圣鹿的工厂就增加了十几条生产线,年销售额过亿。她还把一些设计申请了专利,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但问题是,这种靠简化流程、压低成本的方式,真的能持续发展吗?当大家都学会了这一招,是不是又会陷入新一轮的价格战?所谓的“创新”,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
周志宇选择了另一条路——做品牌。他是永康本地的“85后”,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家族企业,做厨具代工。永康的家族企业模式非常普遍,亲戚们各自开厂,互相合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
周志宇创业的时候,永康的五金产业链已经非常完善了。但他想脱颖而出并不容易。他尝试过线上渠道,但“伊之福”这个白牌,在传统电商平台上根本没有机会。直到2020年,他带着“伊之福”入驻拼多多,才终于迎来了转机。一款麦饭石煎锅很快就日销上千单,让他看到了希望。
周志宇说,拼多多的运营相对简单,ROI更高。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产品创新上。比如,他发现市面上的早餐锅锅底太浅,手柄太直,容易溅油、烫手。于是,他加深锅底,抬高手柄,还加入了防热硅胶。这款改良后的早餐锅,在拼多多“黑标品牌”的加持下,一上线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日销量达到2000单。
现在,周志宇每个月都会推出新品, “小步快跑地创新”。他还推出了一款多空间早餐锅,可以同时煎蛋、煎肠、烙饼、做小菜。他说,年轻人既要吃得丰富,又要吃得便捷。但这种“创新”,真的能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吗?还是只是为了迎合市场,制造一些华而不实的“伪需求”?
拼多多宣布推出“千亿扶持”,未来三年内投入大量资金和流量,扶持“新质供给”。像“蓝洁仕”、“伊之福”这样,通过产品和供应链创新的品牌,成了重点扶持对象。
但这种“扶持”真的能让所有商家受益吗?还是只是集中资源,打造几个“样板戏”,吸引眼球?那些没有资源、没有背景的小商家,是不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肉,自己连汤都喝不上?
周志宇说,做代工很辛苦,利润低,话语权弱。他想把“伊之福”打造成品牌。他说,一些知名品牌的溢价很高,同样的一口炒锅,贴牌后就能卖到近400元,而作为自主品牌,卖100元也能有可观的利润。
但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永康制造长期以来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低端”、“廉价”。“伊之福”真的能摆脱这种刻板印象,成功打造出一个有价值的品牌吗?这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圣鹿也想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她把目光瞄准了无涂层铁锅,说现在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健康。但传统铁锅容易粘锅、生锈,而且太重,不适合女性使用。于是,她通过“深度氮化工艺”解决粘锅、生锈的问题,并通过优化工艺减轻重量。
这个“深度氮化工艺”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它真的能彻底解决铁锅的痛点吗?还只是商家为了抬高价格,玩弄的一个概念?消费者真的能分辨出这种工艺带来的区别吗?
圣鹿还把铁锅的尺寸改小,说现在都市青年都是单身或者小家庭,不需要那么大的锅。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是不是有点“制造焦虑”的嫌疑?难道一个人就不能用大锅炒菜了吗?小尺寸的锅真的能满足多样化的烹饪需求吗?
这种做法,与其说是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不如说是商家在主动地引导需求,甚至创造需求。
圣鹿说,“蓝洁仕”的品牌愿景是“比肩大牌的品质,去掉大牌高溢价”。这句话听起来很诱人,但实现起来谈何容易?大牌之所以是大牌,除了产品质量过硬,还有品牌历史、技术积累、营销推广等等因素。
“蓝洁仕”作为一个新兴品牌,真的能和大牌相提并论吗? 还是只是喊喊口号,吸引消费者? 消费者最终会用真金白银来投票, 时间会给出答案。